• 当天更新视频:5部 视频总数量:78074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宗教视频  »  经典佛教忏悔经文诵读教学视频

经典佛教忏悔经文诵读教学视频截图

经典佛教忏悔经文诵读教学视频 全集

评分:
视频类型:宗教视频
人气:加载中...次点播
更新时间:2014-05-15 23:02

经典佛教忏悔经文诵读教学视频详情

经典佛教忏悔经文诵读教学视频内容简介:

忏悔是佛法修证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佛陀智慧与慈悲的集中体现,佛教的历代祖师大德也都大力提倡阐扬忏悔法门,可见此法门对行者的修学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树立正确的忏悔理念在佛教修行中因此十分重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身为薄地凡夫,为人处世及起心动念难免会有错误和缺陷,正如《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1〕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有错还极力掩饰过非,覆藏罪恶,致使恶业不断滋蔓,而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流转不息,这就是六道轮回的症结所在。要想远离如此过非,就需以修习忏悔法门来对治。

  “忏悔”并不是佛教的专用名词,其他宗教也提倡忏悔,并对其作出不同的理论诠释。佛教的忏悔,是佛法中一个重要的修行法门,不仅有详细的理论阐释,更有一套完整的实践方法。主张在身口二业痛改前非的基础上,更要深入于对意业的至诚忏悔,用般若真智来觉照日常之行,以达到三业清净、六根无染。从而彰显了佛教的智慧与慈悲,亦体现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大乘佛教思想精髓。本文基于此理念,综合前人成果,对忏悔进行探讨性的融合和总结,期望能正确的理解和阐释,以力求澄清一些常识性的观念。

  一、 忏悔之名义及其内涵

  忏悔又名“忏摩”,是梵语Ksama之音译,义为“忍”或“宽恕”。《南海寄归传》卷一云:“忏摩乃是西音,自当忍义——口云忏悔,意是请恕,愿勿瞋责。”〔2〕即是至诚恳求他人忍受原谅自己的过错,是做错事后的一种后悔心理,因此忏悔又可译为“悔往”。《金光明经》云:“忏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忏摩,华言悔过。”〔3〕《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中亦言:“云忏悔者,忏是西音(梵语),悔是东语。”〔4〕可见,“忏悔”是在保留西音“忏”的基础上加入中文“悔”字而成,乃华梵并举之词,是中西文化的交融汇合。

  佛教传至中土,在中国历代祖师大德的诠释及弘扬下,使其意义变得更为深刻。《天台摩诃止观》卷七云:“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5〕《六祖坛经·忏悔品》亦云:

  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6〕

  可见,祖师大德在原来的“悔往”之义上,又赋予一层“修来”的深刻含义。总之,忏悔就是行者发愿从今直至无上菩提之间誓不更犯过错。

  龙树菩萨言,一切的痛苦,都是由于以前的恶因所造成的。诸如我们现世的衣食不足,疾病短寿,常生忧患,多遭灾难,无一不是我们无始至今的造业所招感的果报。行者若想减轻痛苦,截断生死之流就应至诚发露、精勤忏悔。就近而言,忏悔是一种良知上的反省,它能使我们的灵魂得以复苏和升华,亦可使我们的人格趋于净化与完善,从而营造和乐安祥的生活环境;约远而论,两千五百多年前,悲智具足的世尊就为迷茫的众生指明了这条成佛的大道,让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从而达到究竟的解脱和自在。因此,忏悔是学佛成佛的根本,是成就完美人格的开端,是自信的再度确立,是一种积极进取,敢于承认错误,不甘堕落的勇猛向上精神。这就是忏悔的真正内涵和精神实质。

  二、忏悔之原理

  众生轮回六道是由于业果的积聚,业果的积聚则来源于无明与三毒烦恼的炽盛。正如《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忏悔发愿偈云:“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行者若想熄灭贪瞋痴三毒之火,必须得依赖于忏悔的力量。

  站在大乘空观角度而论,行者在忏悔之时,不应执著罪相的实在性,而应观罪相的空寂性。因为罪业本身就是缘起法,并无实在的自性可得,是俗谛上的方便言语施设,只是一种妄有,故没有实在的罪生与罪灭,也没有真实的体相可得。如《普贤行愿品》中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7〕智者大师在《次第禅门》中亦云:

  一切诸法本来空寂,尚无有福,况复罪业?但众生不善思维,妄执为有,而起无明及与爱恚。从此三毒,广作无量无边一切重罪,皆从一念不了心生。若欲除灭,但当反观如此心者从何处起——如是观之,不见相貌,不在方所,当知此心毕竟空寂。既不见心,不见非心,尚无所观,况有能观?无能无所,颠倒想断,既颠倒断,则无无明及与爱恚,无此三毒,罪从何生?复次,一切万法,悉属于心,心性尚空,何况万法?若无万法,谁是罪业?若不得罪,不得不罪,观罪性空,破一切罪,以一切诸罪本性空,常清净故。〔8〕

  行者在忏悔过程中所见到的一些瑞相,这只是世尊慈悲的示现,是令众生生信欢喜的方便教化。因此行者行忏悔时应基于三轮体空为出发点,不执著一切事相,力求达到罪灭心亡的至极之境。因此“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句偈颂充分体现了真正的忏悔灭罪原理。

  由上可知,罪业如霜露,本无自性,虚幻不实,它只是众生心上一时的沾染滞缚而已。若以般若之智去观照破除,罪业就如日消冰般的消融无存,反之则为虚妄沉迷、徒劳无功。

  三、忏悔之前方便

  上述已从理论上介绍了忏悔的原理,可让行者竖立正确的知见,今从实践方面来浅谈行者行忏悔时应具足的心态与力量,让行者能得到事半功倍的忏悔利益。

  (一)应具七种心

  《佛名经》云:

  欲灭此烦恼障,业障,果报障罪者,当与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罪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心;二者恐怖心;三者厌离生死心;四者菩提悲智心;五者怨亲平等心;六者念报佛恩心;七者观罪性本空心。〔9〕

  这七种心,是每个行者修忏悔法门时不可逾越的七个修行次第,此七心虽是次第相生,但却是相辅相成。如惭愧心是由于恐怖堕落而发,而恐怖心是由于惭愧自己往昔造恶而生,两者乃是一体两面,厌离生死心是由于对恐怖心的深刻认知而有,菩提悲智心是由解脱生死牢狱心而坚定,怨亲平等心是由求佛悲智心力行而显发,报答佛恩心是由实践四无量心,亲证平等法性而表露,罪性本空心则由前六种心坚固显相而现前。因这七心在修行层次上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故而这七心是前前生于后后,后后胜于前前。

  行者若如实具此七心忏悔,则是往生净土之资粮,诚如经中所言:行忏悔时,行者若以这七种心向阿弥陀佛擎拳合掌,身心至诚恳切,惭愧发露罪业,并发愿誓不再犯,这样忏悔,何罪不灭?何障不消呢?

  (二)应依四种力

  行者若想勤求忏悔,不但要有正确的发心,而且还要靠四力的加持,方能使所行忏悔不受外界及魔境的干扰,使重业减轻,轻业转无,正如经言:

  如是于诸恶行,亟应努力无使有染,若因放逸及烦恼炽盛等缘而生罪业,亦不可任意置,当须励力于佛大悲所出罢方便。又彼堕罪还净之仪轨者,如三种戒中别别所说。罪还净者,当依四力。〔10〕

  何谓四力呢?即依止力、破恶力、对治力和还净力。以下针对这四力,一一加以略述。

  1.依止力:即行者仰仗依靠虔诚的皈依力及菩提心力,恳请诸佛施以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使自己的罪业得以消除,如人误服毒药后,须医治疗一样。依止力分内依止力和外依止力两种,内依止力指皈依三宝发菩提心,而外依止力则是如理观想诸佛菩萨的相好庄严及殊胜功德。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此二者中又以内依止力为根本,外依止力为辅助,方可使依止力圆满强盛。末法时代众生虽根机愚钝、烦恼深重,但只要皈依三宝,不舍菩提心,时常忆念三宝功德,诚心祈祷三宝与菩提心力的加持,就可消融罪业,正如《入菩萨行论》中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故行者在忏悔时,当为一切众生成就正等觉位而发起无伪广大之菩提心,观法界一切沉沦苦海的有情都能得大利益。

  2.破恶力:即行者通过对自己往昔所造恶业的深刻反省追悔,从而破除一切罪恶势力,能使心趋向于明净安详。此为四力中最关键的一力,若想生起此力,行者须多思维观察业果的道理,对己所造之恶业生怖畏之心,清楚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错误的根源是什么?然后勇敢地向善知识及佛菩萨至诚发露,并发愿誓不更犯。若发露惭愧心越殷重,那么罪业就越容易忏除清净,若不以殷重惭愧心追悔者,则虽忏无益。正如《增一阿含经》云:“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日悔无懈怠,罪根永以拔。”〔11〕这譬如误服毒药者极想将毒药吐出一样。

  3.对治力:亦名“对治现行力”,即行者通过广修各种善法来对治以往所造的恶业,如误服毒药者,为了疗毒而需服药治疗。所修善法在经论中,大体可分为六种:(1)依止甚深经典: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及持诵真言密咒等;(2)依胜解空性:趣入无我空性,安住本来清净的空性见中,依空性见来灭除种种罪障;(3)依念诵:依金刚萨埵念诵百字名咒,或种种殊胜咒语;(4)依形象:指对佛菩萨像而生起坚固信心,以虔诚恭敬心来造佛形象;(5)依供养:指对佛像、菩萨像、佛塔及善知识等作香花灯种种虔诚供养;(6)依名号:指听闻及受持念诵诸佛菩萨名号,乃至受持一句一偈等,都能得无量灭罪功德。如《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12〕行者若依以上种种不同修法,使心法相互融契,明了通达法性,那么一切恶业就法尔清净了。

  4.还净力:又称 “恢复力”,即行者坚信自己通过种种方法忏悔而能得到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被力,可使罪业彻底忏除清净,并至诚发愿自己从今直至菩提间宁舍生命,决不再造恶业。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严持戒律,谨言慎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若虽忏而无防护之心,那么所行忏悔只停滞于“悔往”,而不具 “修来”之义了。诚如《毗奈耶广释》中讲道:若无诚意防护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此力犹如服毒之人,誓不再服毒药,身体恢复了健康一样。这是一种复本心源的真实功夫。

  综上所述,行者欲想清净罪业,须圆满具足以上四种对治力,并且要时刻警策护念,方可使罪业消融无存。

经典佛教忏悔经文诵读教学视频由第一视频教程网精心收集并免费提供在线观看下载,如果您觉得此视频教程对您有帮助,请把本视频链接发给您的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能得到帮助!

评论视频经典佛教忏悔经文诵读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