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天更新视频:0部 视频总数量:78306
相关视频推荐
视频评论


(加载中...人观看过此视频)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亮丽的一部分,诗词,不仅仅是文学艺术作品,而是作为文明的动脉,跳动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好诗词》是一档由河北电视台发展研究部自主研发的文化类大型季播节目。节目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电视包装手法,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打造出一档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
    从大背景来看,中国的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一个向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过程。当然,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而从祖先的智慧中汲取力量,进而继往开来,开出民心所向的开明盛世。
    那个我们向往的未来,需要从现在开始,需要每一个民众的参与,需要把我们的心安顿在应有的位置,需要适当的时间回眸历史,需要从典籍文献中寻找答案。而典籍文献的雅言系统,需要大量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首先要突破雅言系统这道关口。而诗词,是我们学习雅言系统的最佳突破口。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古诗词呢?星火在这里分享一篇关于古诗词学习方法的文章。这篇文章来自习古堂国学网。
   
  学习古诗词需要掌握正确的步骤和方法。鉴赏古诗词要注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如何在短时间内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进而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应该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注意五方面内容。
  学习古诗词的步骤和方法
  一、结合注释,了解创作背景。
  如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如果没有诗下的注释,我们只认为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但加上注释,我们可以判断出这首诗表面句句在写景,实则是通过写景表达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二、了解诗人的生平。如李弥逊的《春日即事》。从字面上看,作者描写的春日环境是幽静凄清的,情绪是低沉的。但问题答到这个层面上还不够。我们结合一下诗人的生平可以知道,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从中我们获得的信息是:他政治上从位高权重到大权旁落,人情上从门前的车马喧闹到门可罗雀。那么这种低沉的情绪即是他政治上失意的落寞和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三、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古典诗歌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松、梅象征高尚的节操;牡丹象征富贵;柳象征送别、留恋等。诗人在用到这些意象时,一般都和自身联系起来托物言志,这样,在其固有的象征意义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诗作,主旨就不难理解了。
  四、善于发现“诗眼”。一首诗里,诗眼往往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它是诗中最能体现事物精神、表现诗人感怀、概括力最强的语汇。品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来品味,看它在拓展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的作用。
  五、利用诗歌的结构来理解诗歌的内容。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的诗,一般是先情后景。了解了诗歌的结构,能让我们更快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
 
  相关阅读:关于古诗词教学的学习心得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引领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发爱国热忱?怎样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国的文化的精粹?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王国健老师提出了四个原则,五条策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研究,更是为我们今后在教学中指明了方向。

  四个原则
 
  (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一段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是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词记诵的“过程”。有人总结出诵读“三感”。第一,读出语感。第二,读出情感。第三,读出美感。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古诗词教学必须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扶到放的方式进行。如果不予帮扶,由于字词、句子以及时代背景、写作境遇的障碍,反而影响学生阅读记诵的效率。淡化讲解不等于一点都不讲,适度的“讲”还是必要的。
 
  (三)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
 
  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教师的指导。而指导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的指导。首先,注意重音。其次,注意语调。第三,注意节奏。
  “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只有通过大量的诵读,细细的体会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意境的深远,才能引领学生“品”出古诗词这一民族独特文化的“味”。
 
  (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词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际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还原诗人写作的场景,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能不断超越教材,恰如其分地补充、介绍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让学生知道在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五条策略
 
  (一)以情感做引领,架起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
 
  情感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活动。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我们要想感受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
  要抓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以此为诗眼,激发学生的情感。
  通过“整合同一诗人作品”,让学生感受诗人借助不同作品抒发不同情感的魅力。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二)淡化诗意讲解,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新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已过去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面对不同的古诗词,学生可以不求甚解,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首要的还是要诵读到位。语感是读出来的。不读,永远不能触及心灵的深处。
 
  (三)渲染意境,让学生徜徉在情境交融中
 
  所谓意境,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要让学生领悟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俗话说“情由境生”,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获得审美体验,就要靠教师通过语言、教具、利用多媒体等创设情境了。
  有些诗词在表达时作了内容上的简省,形成了“辞断而意属”的特点。这些诗歌在意象上往往有跳跃的特点,欣赏这样的作品时,就应该以想象来连接和补充作品在表面上所形成的空白,使作者感情的线索清晰地呈现出来。
  在品味诗歌时,应抓住诗的留白处发挥想象创设意境,将诗中的意象罗列组合成一幅色彩鲜明、形象可感的画面。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诗词,可以抓住诗的色彩、动静、虚实来联想和想象,尤其是色彩在古典诗中是很普遍的,其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
 
  (四)强化语言积累,着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五)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让古诗词学习生活化。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必须练先好内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经常阅读古诗词,增强国学文化素养。从小学教材和《课标》推荐的古诗词入手,由作者、主题、体裁向广度延伸,构建自己的古诗词文化板块。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的智慧,从而自觉地加强古诗词的积累。